2025年,人工智能將更加影響傳媒生態的發展。在2024年,人工智能特別是大語言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傳媒行業的應用快速廣泛,催生了傳媒行業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生產關系的新一輪變革,智能媒體新質生產力推動傳媒行業從傳統的內容生產向智能化、數據化、精準化轉型。其在為媒體融合發展賦能的同時,也使各傳媒機構面臨更多的機遇和更大的挑戰。日前,在中國新聞技術工作者聯合會2024年學術年會上,來自政產學研的各界嘉賓在分享各自在智媒體時代的新質生產力探索與實踐時,也提出了新的思考。
大模型推動傳媒業態變革
自從媒體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十年來,不斷探索新型主流媒體的融合發展路徑。“從局部新媒體創新到全媒體平臺轉型,再到全媒體傳播體系構建,形成了信息技術對媒體融合發展的深度賦能的態勢。”在中國新聞技術工作者聯合會理事長羅毅看來,三次躍遷使得生產流程愈加靈活,創新場景愈加豐富,傳播途徑愈加多元,信息交互愈加智能,信息技術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基石。
媒體融合的十年間,市、縣媒體隨著融合政策的變化,融合發展重心也在不斷發生變化,正在經歷從內部融合向城市服務方向發展,相應的信息化平臺建設也從新聞客戶端建設向區域服務生態平臺建設和數智平臺建設轉變。“在區域生態發展方面,更需要市、縣媒體轉換角色和思維,以平臺化的互聯網思維,從運營媒體向運營城市轉變。”浙江新華移動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海霞介紹說,新華移動在賦能全國市、縣融媒體中心建設區域服務生態的同時,也在著力構建跨區域運營生態聯盟。目前,運營服務已經落地浙江、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廣西、內蒙古、貴州、新疆等省30多個市域和縣域平臺,尤其是以支付為核心的生活消費服務生態建設效果更為顯著,為各區域群眾提供更加精準化、普惠化、便捷化的數字生活服務。
“傳播大腦與潮新聞緊密綁定,傳播大腦的技術平臺應用開發完后,潮新聞馬上就進行應用。”傳播大腦科技(浙江)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首席技術官張健介紹說,這種模式可以讓傳播大腦在使用過程中不斷打磨產品。浙江日報報業集團的共創小組則是由內容編輯與研發人員組成,內容編輯與開發人員共同打磨新產品。
新華智云科技有限公司在會上發布了大模型采編智能體——小麥。據新華智云科技有限公司數字媒體首席產品官吳存東介紹,小麥是一款高度智能化的媒體采編智能體。它繼承了媒體大腦多年來圍繞內容生產創作場景積累的豐富技能和工具,具備懂媒體、貼業務、高成長三大特點。懂媒體是指小麥的訓練數據來自大量媒體和文化數據,更擅長處理媒體領域任務;貼業務指的是小麥的各項技能和任務處理的邏輯,都圍繞著采編業務場景展開;高成長則體現在小麥隨著用戶自有內部數據的日益增多,將逐漸成長為一個符合個性化需求的“專屬智能體”。
智媒時代,在技術創新應用方面,媒體行業始終走在前列,以大模型為牽引的數字化浪潮不斷推動傳媒行業與新質生產力相結合。
四川封面傳媒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兼首席數據官徐楨虎認為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基于媒體大模型的整個采編系統流程的重構;二是基于AIGC的典型應用拓寬了自媒體傳播場景;三是構建符合主流價值觀的大模型助力內容安全治理;四是運用泛媒體大模型夯實產業自動化基座,拓展教育、文化、政務等更多跨行業、跨場景的大模型創新應用。
創新更多應用場景
湖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唐卓認為,在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過程中,存在傳媒數據資源、計算資源分散的現象,因此亟須打造數據、算力共享互聯的一體化傳媒中心服務平臺。“我們基于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構建了數智文化普惠算力服務平臺。超算中心與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通過100G光纖直連,進行算力調度,將超強算力轉化為生產力。同時,超算中心也在支撐湖南廣電的音視頻內容的智能創作。”
媒體融合生產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新華融合媒體科技發展(北京)有限公司副總裁鐘昊熹認為,各級各類媒體的功能定位、形態體量、資源稟賦千差萬別,因此應把握戰略原則,因地制宜,堅守價值追求,打擊虛假信息,打開寬闊視野,深化跨界融合,促進共同發展。
人工智能給傳媒行業帶來創新驅動力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挑戰,數據隱私保護、算法透明度、人機能力等需進一步解決與完善。唐卓認為,傳統媒體內容生產時使用的部分大模型輸出缺乏透明性,用戶難以判斷其邏輯和準確性,在安全性上遇到技術、倫理、法律等多方面的挑戰。當下,應著力打造集安全防護、數據合規與模型可控于一體的安全AI服務體系保障大模型,更好地理解客觀世界和主流價值觀。
“新華較真”“新華地球”“新華妙筆”等由新華社開發的大模型應用在國內覆蓋較廣。據鐘昊熹介紹,“新華較真”通過“內容風控+內容檢校”的安全中臺體系,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風控大腦”規模優勢。“新華地球”則是面向全球信息感知分析與決策支持的領域數字地球平臺,現已在重大領域宣傳、突發事件報道、國際傳播、高端智庫等多場景應用,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下,媒體的系統性變革應著力于兩個方面,一是如何用技術推動現代化傳播體系變革,二是媒體商業模式。”拓爾思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林松濤認為,除利用大模型或各類AI技術進行變革外,媒體應更注重變化商業模式,以適應未來的社會發展需要。據他介紹,拓天大模型面向“新聞+政務服務商務”的大模型應用場景,智能采編助手、輿情智能應用、政策智能分析等專業功能可與融媒體平臺緊密結合。在國際傳播方面應用的全球資訊洞察平臺則已在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多家新聞媒體單位落地應用,境外數據總量達40億+,覆蓋130+類語種、196個國家和地區。
培育融合發展新質生產力
在傳媒領域,生成式人工智能、全模態大模型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正逐步成為智能媒體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引擎。
在央視國際網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技術事業群總經理趙磊看來,主流媒體發展新質生產力,一是要進行技術創新,綜合運用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改進內容生產和傳播手段,提升全媒體傳播質量;二是要進行內容創新,綜合運用先進技術創新內容形態,多生產受眾喜聞樂見的高質量多樣化的優質內容,把新質生產力轉化成新質傳播力和影響力;三是要進行模式創新,在運營、服務、盈利等方面探索模式創新,以適應當前數字化、網絡化、移動化的新的發展環境。
過去一年,網絡視聽成為廣電領域爭奪的主戰場。“融媒制播通過云端架構,實現了資源全域共享,可在全媒體域進行視頻生產與傳播。”北京中科大洋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云事業部總經理王海亮介紹說,使用這個架構,在AI和AIGC等技術的加持下進行提質增效、內容創新,通過輕量化的設計來真正地解放束縛,提高人員效率。
“對傳媒行業而言,培育新的生產力應在技術上徹底互聯網化。”張健則表示,應著力于大數據、大模型、大平臺三個方面。在大數據方面,媒體應在做好內部媒資管理的基礎上,用互聯網邏輯做大數據;在大模型方面,媒體應在整合現有技術的基礎上,做好數據與業務流程的融合應用;從大平臺角度看,媒體應用搭建整合宣傳資源、用戶資源的大平臺,培育媒體新質生產力。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